本期嘉賓

黃仲山

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

中華文明在這片廣袤而豐饒的華夏大地上孕育成長,歷經五千年滄桑歲月的洗禮,非但未減其輝,反而在時光雕琢下更加熠熠生輝,歷久而彌新。這不僅是時間長河慷慨饋贈的珍貴遺產,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堅韌精神的璀璨結晶,其光芒穿越時空,照亮了前行的道路,其底蘊豐厚深邃,散發(fā)出不朽的魅力。在世界文明的序列里,中華文明悠久而獨特,中華民族歷來講求以古鑒今,相信歷史能夠啟迪智慧,激發(fā)力量,不忘本來,才能開創(chuàng)未來。中國歷史上就有以古鑒今、汲古潤今的思想傳統(tǒng)。在中華民族思想體系中,古與今這一對概念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對古與今的深刻認知、如何巧妙解決二者關系、以及對它們各自價值的獨特評判,共同編織了中華民族古今觀的思想寶庫,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,也彰顯了對未來的展望與追求,是連接過去與未來、平衡傳統(tǒng)與現代的重要思想橋梁。

中國人對于編訂史書的執(zhí)著是刻在骨子里的,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:“中國人就是這樣一個民族,4000多年來,每天都在寫它的編年史。”中國史官對于歷史記載總是抱持著高度的使命意識,班固評述司馬遷撰《史記》:“不虛美,不隱惡,故謂之實錄。”秉筆直書,不懼斧鉞加身,這就是得到高度贊譽的史官精神,其目的是留給后世一個盡可能可靠的歷史。在中國,歷史的價值不僅在回溯過去,更在于啟迪未來,史書也就承擔了“鑒前世之興衰,考當今之得失”的經世功能,北宋司馬光編纂的史書被譽為“鑒于往事,有資于治道”,因此得名《資治通鑒》,正是以古鑒今思想的生動體現。博古通今是古代讀書人的一大理想,這其實是很高的要求,東漢思想家王充有句名言:“知今而不知古,謂之盲瞽;知古而不知今,謂之陸沉。”讀書到了一定境界,能夠做到出古入今,博雅達觀,在古今源流中上下通透,去除歷史迷障,洞察今時今世風云變幻,以明于心智,濟于世用。因此,重視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營養(yǎng),從歷史教訓中引為誡勉,是我們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法寶,我們有許多類似的古訓,包括“明鏡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”“度之往事,驗之來事,參之平素,可則決之”“古事既察,且復以今驗之”等,都揭示出以古鑒今的意義,啟示我們會通古今,尊古而不復古,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(yǎng),走對、走穩(wěn)未來的道路。

世界各國各民族普遍將珍視歷史、尊重傳統(tǒng)視為主流價值觀念。尊重歷史傳統(tǒng)的共識深植于全球文明發(fā)展的根基之中,無論是古老文明的傳承,還是現代社會的演進,無不體現對過往智慧的敬仰與承繼,彰顯了人類共同的文化自覺與歷史責任感。世界不同文明之間既激烈競爭,又時刻交流,在文明的碰撞與互鑒中向前發(fā)展。精心守護歷史傳統(tǒng),細心梳理文明源流,用心講好本民族的歷史故事,從歷史中獲得文化自豪感以及面向未來發(fā)展的信心,成為各國各民族共同的目標。深刻理解歷史走向是我們洞悉當今世界格局和發(fā)展趨勢的鑰匙。今天的世界格局是歷史復雜演變的結果?;赝麣v史,勝利與悲劇交織,自豪與痛苦并行,宛如一條暗流洶涌、漩渦迭起的長河。1840年鴉片戰(zhàn)爭以后,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,神州板蕩,山河破碎,人民蒙難,文明蒙塵,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。為了拯救民族危亡,中國人民奮起反抗,仁人志士奔走吶喊,太平天國運動、戊戌變法、義和團運動、辛亥革命接連而起,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,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。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,引導這片古老土地上苦難深重的人民走出泥淖,邁向繁榮與幸福的康莊大道。以史為鑒,凝視歷史中那些走對的或走錯的足跡,尤其是正視歷史的悲劇與苦難,才能不被時代的洪流再次吞噬,才能在創(chuàng)造什么樣的世界的追問中做出更加明智和從容的選擇。把握歷史脈絡、讀懂歷史精髓是我們開創(chuàng)未來的精神起點。歷史長河浩浩湯湯,歷史中的輝煌成就與深刻教訓,如同暗夜中升起的火把,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。習近平總書記講過:“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。”清代龔自珍有言:“欲知大道,必先為史。滅人之國,必先去其史。”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過龔自珍的這幾句話,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。昭昭前事,惕惕后人,中華民族任人宰割、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,如今,民族復興迎來光明前景,我們更需要從歷史中汲取奮發(fā)的力量。我們可以站在今時此岸聽到過去歷史洪流的回聲,從政治體系到文化傳統(tǒng),從社會規(guī)范到技術進步。歷經幾千年積淀,中華民族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和豐富內涵的文化思維方式,如關注整體、重視歷史、善于辯證、崇尚務實、長于變通等,這些獨特的思維方式在實踐中體現為整體思維、辯證思維、崇實思維、變通思維等。這些思維方式經過長期演化和積淀,已深深融入中華文化基因,成為中華民族行為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,宛如一條隱形的紐帶,將過去與未來緊密相連,對于思考人類從哪里來、到哪里去、實現什么目標、體現什么價值等問題提供了最具中國特色的答案。

從歷史中國一路走來,到現代中國一路高歌,未來中國將一路生花。從春節(jié)的鞭炮聲到中秋的團圓餅,從端午的龍舟競渡到重陽的登高望遠,那些帶有“最中國”印記的文化,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流傳至今,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最獨特的貢獻,也是我們面向未來勇毅前行的靈感源泉與精神起點。

來源:宣講家網

審核:劉一琳

責任編輯:蘇文

如遇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相關文章刊發(fā)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版權侵權聯系電話:010-852023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