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日無限好,只是飛絮擾。”作為綠化主力軍,楊柳樹為改善北京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立下汗馬功勞。然而,漫天飛舞的楊柳飛絮,也給市民生活帶來諸多困擾。

今年,環(huán)衛(wèi)部門改進清掃模式,園林綠化部門啟用防治新品,科研人員也在持續(xù)推進技術研發(fā),嘗試從源頭破解治理難題。

飛絮肆虐擾民 火災隱患叢生

南二環(huán)護城河邊,春風拂過,柳樹搖曳綠枝,楊樹沙沙作響。一團團白色絨毛撲面而來,路人趕忙掩上口鼻,但依然擋不住飛絮直往眼睛里鉆。地上,“白毛毛”打著旋兒聚攏起來,很快滾成一個個“棉花球”,在風中肆意翻飛。

 

“跟下雪似的,簡直無孔不入,躲都躲不開,太難受了。”趁著等紅燈,徐先生停下電動車,無奈地揉了揉眼睛。劉女士原本每天都要去公園鍛煉,但一到飛絮期,就只好減少外出,“戴上口罩都不行,還是覺得鼻子癢癢的,總想打噴嚏。”

 

在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(yī)院變態(tài)(過敏)反應科,候診區(qū)的噴嚏聲此起彼伏。

“好多人說楊柳絮一來就渾身不舒服,以為自己是對楊柳絮過敏。”面對這些患者,主任醫(yī)師王學艷通常會建議對方先做過敏原檢測。“楊柳絮并非花粉,所以往往未必是真正的‘罪魁禍首’。但它們作為載體,會裹挾其他花粉或者灰塵,導致過敏人群出現鼻塞、打噴嚏、皮膚瘙癢等癥狀,外出時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。”

由于質地蓬松且富含油脂,楊柳絮還成了“流動的火藥桶”。消防實驗顯示:火苗碰上楊柳絮,2秒就爆出火球,5秒后火苗順著飛絮擴散,10平方米雜草瞬間被點燃。

 

4月11日13時許,北京市通州區(qū)臺湖鎮(zhèn)口子村蕭太后河旁突發(fā)雜草火情,過火面積約80平方米。經調查,竟是兩名年輕人用打火機點燃了堆積的楊柳絮,火星瞬間引燃枯草,火勢30秒內蔓延至整片區(qū)域。

事實上,因楊柳絮被引燃導致的火災屢屢發(fā)生。去年5月,北京在短短7天內連發(fā)6起楊柳絮火情。而楊柳絮帶來的隱患更是無處不在。如果大量楊柳絮聚集在汽車發(fā)動機艙內,碰到高溫的排氣管,就可能被點燃。當楊柳絮聚攏在充電中的電動自行車旁時,一旦出現電池短路起火,火勢也將隨著楊柳絮快速蔓延。

改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楊柳功不可沒

飛絮帶來這么多困擾,能不能將楊柳樹“一砍了之”?在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所負責人李新宇看來,這樣的想法并不可取。

作為鄉(xiāng)土樹種,楊柳樹在北京的種植歷史悠久。20世紀七八十年代,北京飽受沙塵之苦,造林綠化迫在眉睫。楊柳樹憑借生態(tài)適應性廣、抗逆性強、生長速度快、養(yǎng)護成本低、易成活、耐旱等優(yōu)勢脫穎而出,成為當之無愧的“綠化功臣”。

時至今日,楊柳樹的生態(tài)價值依然不容小覷。如果沒有楊樹,北京的綠色天際線將下降10米。如果沒有柳樹,北京的綠色會少一個月。數據顯示,一株胸徑20厘米的楊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,釋放氧氣125公斤,滯塵16公斤。而一株胸徑20厘米的柳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,釋放氧氣204公斤,滯塵36公斤。

漫天飛絮究竟從何而來?李新宇說,“楊柳樹屬于雌雄異株,飛絮來自雌株。前期育苗時,雌株因生長速度快、苗木質量高而被大量種植,所以楊柳樹中雌株占比較高,飛絮也就多了起來。”

每年春天,氣溫逐漸回升,雌花被授粉后會生成小蒴果,發(fā)育成熟的小蒴果相繼裂開,里面包裹的白色絮狀茸毛攜帶種子隨風飄散,就成了漫天飛舞的楊柳飛絮。

從1月開始,當平均氣溫超過0℃的氣溫數值累加起來總和達到480℃,楊柳絮就可能進入始飛期。在北京,飛絮期一般從4月持續(xù)到5月,先后經歷三個高發(fā)期。

“今年受氣象影響,飛絮始發(fā)期較去年提前到來。”李新宇說,4月12日至13日的極端大風天氣,導致大量毛白楊飛絮被吹散,第一個高發(fā)期提前一周結束。之后的降雨,則讓第二個高發(fā)期的飛絮“威力”有所減弱。

改進清掃模式 多個部門協作

如何應對楊柳飛絮?濕化清掃是最直接的辦法。在全市范圍內,環(huán)衛(wèi)部門紛紛加大清掃力度。

自4月1日起,東城區(qū)環(huán)衛(wèi)中心開啟“夜間”沖掃模式,使用高壓水槍或水車對路面進行全覆蓋沖刷作業(yè),做到“應濕盡濕、應掃盡掃”。

“飛絮高發(fā)期,我們還會在上下午對重點區(qū)域各進行兩遍灑水清掃。”在永定門東街,三所業(yè)務組長劉占春指著一輛正在作業(yè)的洗地車介紹說,“這種車不光可以噴水,還可以轉動掃盤進行清掃。”

 

不過,這些“大塊頭”只能在主干道作業(yè),狹窄路段則需要“小個子”上陣,優(yōu)化升級后的三輪小水車恰好派上用場。

 

“楊柳絮特別輕,直接用掃帚一掃就飛,必須先打濕才行。”劉占春說,三所今年對三輪小水車的沖洗方式和控制開關進行改進,讓車輛下方的兩個噴嘴分布對準路牙和便道,司機坐在駕駛位就能輕松操控,將飛絮沖至路側,既方便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集中清掃,又減少對行人造成影響。“這些三輪小水車與機械作業(yè)車輛可以實現優(yōu)勢互補,形成沖洗、推掃、吸附、收集全方位作業(yè)模式,大大提高作業(yè)效率,確保路面充分濕化,減少飛絮二次飄飛。”

治理楊柳飛絮,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顯然遠遠不夠。現階段,市園林綠化局與市氣象局、市城管委等12個部門協作,共同開展楊柳飛絮預報和飛絮綜合治理。此外,市園林綠化局還搭建平臺,讓治理更加精細化。

“我們會給各區(qū)提供楊柳雌株的具體分布位置,并對相應位置開展巡查。”李新宇說,專家小組可以結合氣象預報和巡查情況進行研判,及時發(fā)布楊柳飛絮高發(fā)期預報,提醒市民科學防護,并指導各區(qū)開展精準防治,讓飛絮治理盡可能做到“指哪兒打哪兒”。

研發(fā)抑制技術 雄株替換雌株

除了被動清理以外,破解飛絮難題還需要從源頭出發(fā),主動采取防控措施。前不久,由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研發(fā)的凝絮劑開展小范圍示范應用。這種高分子有機物經水稀釋后,可以借助高壓水槍或霧炮車噴灑在楊柳雌株上,使楊柳絮在樹上‌黏結、收縮,失去飛行能力。凝絮劑藥效在沒有降雨等天氣干擾的情況下可持續(xù)7天到10天,且無毒無害,后期經過雨水和光照會自然降解。

目前,凝絮劑已在紅領巾公園、北小河公園等地進行試驗,之后還將在城市副中心、順義、密云等地進行中試。

4月20日,2025北京半程馬拉松在天安門廣場鳴槍起跑。“這場比賽背后,同樣用到了凝絮劑。”李新宇說,為避免賽事受到楊柳飛絮影響,園林綠化部門提前著手準備工作,使用凝絮劑對沿線楊柳雌株開展針對性治理,從而有效控制飛絮產生,保障賽事順利進行。“從當天的現場情況來看,效果還是很明顯的。”

在生物防治方面,科研人員也從未停下腳步。“凝絮劑作為應急防控技術,主要用來抑制當季飛絮,而注射生物制劑則著眼于控制來年飛絮。”李新宇說,當前正在研發(fā)新產品,爭取讓注射后產生效果的時間從一年延長至兩到三年,進一步降低防治成本。

相比之下,用楊柳雄株或其他優(yōu)良適生樹種替換雌株是更根本的解決之道。近十年來,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與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,篩選、繁育雄性楊柳樹優(yōu)良種質資源?,F階段,本市已繁育儲備一定數量的不飛絮優(yōu)良楊柳樹苗木。

“隨著老弱病殘雌株的更新改造,這些雄株將逐步替換雌株,從源頭上減少飛絮產生。”李新宇談到,經過努力,楊柳樹雌株占比已經從最早的80%降至70%左右,“飛絮量隨之下降,高峰期持續(xù)時間也有所減少。”

來源:北京日報客戶端

記者:宗媛媛

如遇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相關文章刊發(fā)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版權侵權聯系電話:010-852023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