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節(jié)前,崇文門菜市場原址回歸,迎來了一波又一波念舊的老街坊和老主顧。菜市場,作為煙火氣最濃的地方,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。在許多人心中,菜市場不只是買菜的場所,更像是個老朋友,記錄著我們曾經(jīng)的生活。

▲1959年7月,海淀區(qū)沙窩中心商店菜站的職工在腌制瓜菜,以備淡季供應。李晞攝
買菜曾經(jīng)要排幾小時“長龍”
新中國成立后,蔬菜供應逐漸納入統(tǒng)購統(tǒng)銷體系。為保證供應、穩(wěn)定價格,菜市場主要由國營或集體所有制單位經(jīng)營,蔬菜由國家統(tǒng)一調(diào)配。由于當時種植、貯存、運輸能力有限,再加上設在居民區(qū)的零售點少,淡季缺菜、旺季積壓這一產(chǎn)銷季節(jié)性矛盾是菜市場面臨多年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
1956年6月20日《北京日報》頭版頭條刊載了三封要求改進蔬菜供應的讀者來信,信中反映,有的菜站積壓蔬菜過多,如廣安門菜站光菜花就積壓了3萬多顆,大部分全爛了;積壓的小蘿卜、萵筍等把幾十間倉庫都堆滿了,而新收的扁豆、圓白菜只好在外面放著。

▲1956年6月20日,《北京日報》1版
一邊是菜站蔬菜積壓,另一邊卻是居民買不到菜。東單供銷合作社第五分銷處門口早上不到6點就排起了購買蔬菜的“長龍”,實際上,菜站7點才營業(yè),這條“長龍”得持續(xù)到上午10點多菜架賣空。(1956年6月21日《北京日報》1版,《蔬菜供銷見聞》)有的菜市場因為上市的蔬菜少,不僅不準顧客隨意挑選,還強制搭售,比如顧客買二斤黃瓜,必須搭配一角錢的圓白菜。還有些菜市場里蔬菜品種單調(diào),平均十天才能供應幾十斤菠菜、芹菜等綠色蔬菜;小一點兒的菜市場甚至更長時間見不到“青兒”,只擺著白菜和姜、蒜。
由于無照投機攤販亂抬價、肆意擾亂秩序,1957年5月,北京取消了蔬菜自由市場,保證了貨源,穩(wěn)定了市場價格。但弊端是由于菜市場零售力量不足,事先又缺乏周密組織,造成供應問題凸顯。比如,由于國營和聯(lián)購聯(lián)銷組的零售點太少,主婦買菜排大隊,而且買一樣就得排一次隊,早晨買菜得排一兩個鐘頭。(1957年5月17日《北京日報》1版,《市委決定改進蔬菜供應》)

▲1960年4月,為使首都人民吃上新鮮蔬菜,京郊農(nóng)民加緊往城里的菜站運菜。李晞攝
為了讓群眾少排隊又能吃到鮮菜,本市拿出各種措施保障蔬菜供應。像1961年6月,本市就在一些新建居民區(qū)和菜市場較少的地帶開辟了一批菜市場和300多座臨時售菜棚,還新添了300輛菜車串街游巷售菜。市民買菜難問題逐漸得以改善。(1961年6月5日《北京日報》2版,《本市改善旺季蔬菜供應》)

▲1961年6月5日,《北京日報》2版
1963年11月,本該是土豆、白菜“一統(tǒng)天下”的季節(jié),走進東單、西單、朝內(nèi)和菜市口四大中心菜市場,可見貨架上擺放了近30個品種的新鮮蔬菜,包括冬季罕見的韭菜、韭黃,就連向來是春季供應的水蘿卜也上市了。有市民表示,往年這個時候扁豆正拔秧,上市量很少,今年不僅供應充足,價錢也便宜。(1963年11月18日《北京日報》2版,《四大菜市場大力支持生產(chǎn)買賣更繁榮》)
四大菜市場撐起京城“菜籃子”
東單、朝內(nèi)和西單菜市場在上世紀50年代已建成,為解決周邊居民買菜難問題,崇文門菜市場于上世紀70年代落成。這就是老北京人常掛在嘴邊的“四大菜市場”。計劃經(jīng)濟時期物資短缺,這四大菜市場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“白月光”,但凡想采購點尖貨俏貨或者置辦年菜,哪怕多倒幾站公交車也得奔那兒去。
四大菜市場坐鎮(zhèn)北京老城的東西南北,為市民提供了肉蛋菜等副食品,很長一段時間,它們撐起了北京人的“菜籃子”,是整個副食行業(yè)的風向標。

崇菜是四大菜市場中最后建成的,也是體量最大、貨品最全的。開闊寬大的穹頂,挑高近4層樓,剛一落成便讓人眼前一亮,走入其中也沒有陰潮泛著爛菜葉的味兒,而是水果的甜味、蔬菜的泥土味、生鮮肉味,剁肉聲、聊天聲,浸潤其中,到處都是生動鮮活的景象。在這里,中秋有螃蟹,過年有帶魚,上世紀80年代還曾有包機從南方運來的荔枝。“天南地北的特產(chǎn),沒有他們沒有的。”一位住在花市的老人說,早年從四川來京時的她第一次在北京買到做米酒的酒藥是在崇菜,第一次買到做杏仁豆腐的瓊脂是在崇菜,連四川細菜豌豆尖,當年也只有在這里才能買到。(2010年6月1日《北京日報》22版,《最后的崇菜》)
那些年,本市商業(yè)機構(gòu)不多,上規(guī)模的更少,買什么都得憑票供應。而在“封閉式”“分配式”供應體系中,這些綜合性菜市場作為全市副食行業(yè)重點戶,貨源調(diào)撥相對充足,所以能尋覓到細菜。(2017年6月30日《北京日報》17版,《上“四大菜市場”買尖貨》)
這樣一來,別說逢年過節(jié),四大菜市場平時也是人頭攢動。1982年,本報還曾刊登過一個去西單菜市場的“搶菜攻略”,文中寫道:從早上七點開門到下午兩點多,貨比較全,菜比較新鮮;買瘦肉、鮮菜、豆制品等在這段時間去一般能買到。想買鮮魚,可得辛苦一點兒,最好是早上六點半左右去排隊,假如不能早去,也可八點左右去買,雖然排隊時間長,但能買到,再晚了就不一定了。(1982年12月26日《北京日報》2版,《西單菜市場的最佳買菜時間》)

▲1982年12月26日,《北京日報》2版
1985年,國家取消農(nóng)產(chǎn)品統(tǒng)購統(tǒng)銷政策。蔬菜市場進一步放開后,全市增添了200多個菜市場和菜攤,菜市場在競爭中各顯神通,天南海北的蔬果美食逐漸走入市民家中。即便是寒風凜冽的冬季,四大菜市場里也春意盎然,不要說黃瓜、蒜苗、西紅柿這些常見菜,就連北方市場少見的蘆筍、茭白、百合、豌豆苗都在爭鮮比嫩。1987年冬天的東單菜市場,光細菜品種就超過35個,群眾的菜籃子更豐盛了。(1987年12月4日《北京日報》2版,《東單菜市場細菜多》)

▲1985年2月16日,《北京日報》2版
上世紀80年代末,當各大菜市場門口冬儲大白菜的“菜山”照例在11月中旬出現(xiàn)時,排隊“長龍”已難覓。當時,北京“菜籃子工程”開始實施,新建的批發(fā)市場、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和大大小小的菜市場力保居民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吃,買菜再也不用排長隊了。不僅如此,為了提高競爭力,很多菜市場開始注重服務,營業(yè)員從過去的“不準挑揀”到笑臉相迎,就連擺上柜臺的不少蔬菜也從“傻大黑粗”變得“眉清目秀”:菜葉都經(jīng)過擇理,去頭掐尾;土豆被去了泥,圓滾光溜;就連彎直不一的黃瓜也豎歸豎、彎歸彎,排列整齊……
后來,因為菜市場遍地開花,再加上城市改造等原因,四大菜市場先后拆除或搬遷,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。
實現(xiàn)“15分鐘生活圈”便民購菜
當買菜不再成為問題,人們對菜市場有了更高的期待——離家近點兒、環(huán)境好點兒、菜價便宜點兒。
上世紀90年代,馬路市場因擾民被取締。為解決撤市后市民買菜不便的問題,1999年,本市決定在城區(qū)新增規(guī)范化社區(qū)菜市場50家,并將此列為市政府為群眾辦的重要實事之一。當年年底,52家社區(qū)菜市場建成,新增總攤位1.1萬個,其中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約9000個。由于這些菜市場有的是利用閑置廠房或煤廠改建的,有的是原有商業(yè)網(wǎng)點翻新的,所以建設成本較低,再加上政府投入和優(yōu)惠政策,蔬菜、肉、蛋等商品價格實惠。(1999年12月30日《北京日報》1版,《五十二個菜籃掛社區(qū)》)

▲1999年12月30日,《北京日報》1版
2004年,北京在“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”中首次提出建設便民菜店,一張覆蓋全市的便民菜店網(wǎng)由此鋪開。

▲2004年12月8日,《北京日報》1版
家住海淀知春里社區(qū)的65歲居民王秀琴一早拎著布袋下樓,七八分鐘就到了小區(qū)菜站。別看菜站面積不大,其蔬菜和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都由新發(fā)地市場統(tǒng)一配送,菜品新鮮,價格便宜。截至2010年,像這樣的便民菜店,僅海淀區(qū)就建成了近400家,基本實現(xiàn)“健康老人步行15分鐘能買到新鮮蔬菜”的布局目標。(2010年12月3日《北京日報》2版,《海淀:老人步行15分鐘能買新鮮蔬菜》)
在豐臺街道永善里社區(qū),便民菜店有專人值班,24小時為居民提供服務;大興區(qū)康安源便民菜店開張后,為了滿足居民需求,新增了豬肉、豆腐、大米等商品,營業(yè)時間延長了2個小時,如果老年居民腿腳不便,店里還可以送貨上門。

▲2009年7月,北新橋地區(qū)首家直銷菜站在簋街開張,受到市民歡迎。饒強攝
不僅如此,針對蔬菜零售配套設施相對不足的小區(qū),2011年9月起,本市車載菜市場陸續(xù)開張,從山東、河北的蔬菜基地拉來的蔬菜由大貨車直接運到社區(qū),少了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菜新鮮不說,價格也低。一年半時間,車載菜市場推廣到海淀、朝陽、東城、石景山等7個區(qū)的117個社區(qū),平均每天蔬菜銷售量達5萬斤,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區(qū)居民買菜貴、買菜難問題。(2011年9月25日《北京日報》3版,《蔬菜從地頭直送到社區(qū)》)
截至2020年,本市各類蔬菜零售網(wǎng)點已達9000余個,達到全市社區(qū)全覆蓋,實現(xiàn)居民“15分鐘生活圈”購買生鮮蔬菜。(2020年10月28日《北京日報》1版,《今年本市已建設提升千余便民網(wǎng)點》)
“網(wǎng)紅”菜市場吸引年輕人
隨著城市的發(fā)展,京城菜市場也進行了布局調(diào)整,不但商品琳瑯滿目,服務質(zhì)量也大大提升。

▲2015年9月,名為“吃了嗎?”的藝術展在三源里菜市場開幕,讓顧客在購物時欣賞生活中的藝術。李欣攝
三源里菜市場算得上是菜市場界的“網(wǎng)紅”之一,近年來經(jīng)歷了多次升級改造,吸引世界各地的顧客慕名而來。這幾年,有藝術家前往此地辦藝術展,有作家來開新書發(fā)布會,還有經(jīng)濟學家來開小課堂,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“打卡”。(2015年9月26日《北京日報》6版,《菜市場“掉下”個藝術展》)

▲2015年9月26日,《北京日報》6版
2017年,朝內(nèi)南小街菜市場升級改造時,增加了縫補、洗染、家政、理發(fā)等服務,將菜市場變成一個便民服務綜合體。而且,北京城市規(guī)劃設計研究院、中央美術學院等專業(yè)團隊對其進行了由內(nèi)而外的“美顏”,這座老菜市場成了一處充滿藝術氣息的“旅游點”。
近年來,北京很多菜市場還推出“親媽式服務”:在蔬菜售賣區(qū),幾乎每個攤位上都有處理好的蔬菜,如剝好皮的大蒜、切成塊的冬瓜等。買了活蝦,攤主可幫忙剝蝦皮或挑蝦線;買了活魚,如果需要,攤主可以現(xiàn)場片成魚片兒,顧客拿回家就能下鍋;買了鮮肉,不管是切塊、切絲、切片還是絞餡,店員都沒二話。還有,現(xiàn)包現(xiàn)賣的餃子、餛飩,多種口味葷素任選,餃子包好后一個個放在帶格子的塑料盒中防止粘連,顧客還可以免費帶走香醋、辣椒油、蒜泥。(2021年10月22日《北京晚報》19版,《北京的菜市場也有“親媽”》)

▲2021年10月22日,《北京晚報》19版
菜市場是城市里流動的生活場,不論歲月如何變遷,只要定位準確、服務到位,總能成為新的消費地標,留存城市記憶,延續(xù)煙火氣。
資料來源:京報集團圖文數(shù)據(jù)庫
來源:北京日報客戶端
記者:袁京
如遇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相關文章刊發(fā)之日起30日內(nèi)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。版權侵權聯(lián)系電話:010-85202353
未登錄
全部評論
0條